姐妹们,最近天天和娃待在一起,心情还好吗?同事 @莉莉 家娃快 4 岁了,脾气越来越大,一言不合就摔东西、哭闹,愣是给莉莉都气哭了。
之前有妈妈分享,带女儿逛商场的经历:
看到某款公主玩具礼盒非要买,妈妈不同意,女儿当场就放声大哭,连拖带抱都拽不走。人又多,娃又说不听,当妈的一气之下就跟孩子说:
“你再哭!再哭我就不要你了!我去领一个听话的小孩回家。”
结果被她家娃反将一军:“你捡回去别的小孩,也是人家丢掉的,不会乖的!”
这位妈妈回忆说:万万没想到,网上的段子会照进现实。
“不听话就不要你了”这句话,好像是我们这代人从小听到大的“紧箍咒”。
但是,在这届小孩身上,这招已经不灵了。
因为,这种方法,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对的。
01
为什么不建议吓唬孩子?
孩子还小的时候,吓唬看着有用,但其实孩子是因为把这句话当真、害怕了才会顺服。
时间久了,破坏亲子关系,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。
对于这点,@小璟 深有体会——
有次公司有急事,就把 3 岁的娃送去舅妈家待了半天。晚上去接,看见孩子眼睛红红的,一见妈妈就抱着不撒手。
舅妈说,孩子午睡起来找不到妈妈发脾气,怎么都哄不好,就吓唬她:再不听话关小黑屋。
听不进去的孩子,还是继续发脾气,就真的被关进了卫生间、还关了灯。
没过多久,孩子不哭闹了,整个下午都很听话。
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孩子一提去舅妈家就拼命抗拒;有时候亲戚见到孩子开玩笑:再哭就把你丢掉!孩子也会拼命往妈妈身后躲,眼里带着一丝躲闪。
“把你丢掉”、“关小黑屋”真的是让孩子听话了吗?
并没有。只是恐惧让孩子暂时屈服罢了。
长此已久,孩子还会习惯这种沟通方式——
你吼一下,他动一下;你不吼,他就拖着。
等孩子长大些,有了一定观察理解能力后,还会对这句话产生反抗心理。
当下他可能服软了,下次依然会发生同样的问题。慢慢的,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听话,越来越难管。
图源:电视剧《坡道上的家》
02
孩子撒泼、耍赖怎么办?
比较有效的做法是:积极暂停。
有时候,眼看着冲突升级,可能可以先离开,给双方都留个缓冲的时间,平复情绪。
之前,嗯哼大喊着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时,霍思燕用“我去给你倒点水喝”的方式,暂时离开,给了这次矛盾一个积极的暂停。
像开头的案例,孩子在商场哭闹,家长就可以这样做:
先把孩子带到一个人少、安全的地方,然后静静地陪着孩子,不打不骂不说教,任他哭。
等他哭到筋疲力尽,情绪平稳了,给他一些关爱,帮他擦擦脸上的泪。(这会让孩子觉得,他是被允许、被在乎的。)
接着,蹲下来试着问问他:现在听妈妈说好吗?
这时候,孩子的坏情绪差不多处理完了,可以心平气和地跟他讲清楚:妈妈当时是怎么想的,妈妈的感受是什么,这个问题怎么解决,孩子也更容易接受。
家长需要用这种温柔而坚定地方式,告诉孩子:哭闹,并不能解决问题。
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:把孩子关进小黑屋也冷静了,为什么不行?
注意了:积极暂停最重要的不是“暂停”,而是“积极”。
我们并不想让孩子因为恐惧和威胁,暂时变得“听话”,而是想通过“积极暂停”,先让孩子情绪恢复过来,再去解决问题。
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练习,孩子就能明白,当遇到问题,自己应该怎么办、应该怎么和情绪相处。
这种积极暂停的办法,对 4 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效果更好。
03
妈妈的情绪,同样重要
当然了,每个人都有情绪,妈妈也不例外。
在处理孩子的情绪前,最最重要的是,让自己先冷静下来。
情绪来了,要“控制”,但不是“强忍”。分享大家更科学的方法——通过切换大脑功能区,来管理情绪。
此前,糕妈跟张怡筠博士对谈提到过:
大脑有不同的功能区,负责情绪的是杏仁核,又叫情绪脑;让人冷静思考的是大脑皮层,又叫理性脑。
情绪上升到爆发,大概需要 6~7 秒,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,从情绪脑切换到理性脑,让自己冷静下来。
具体怎么做呢,简单两步:
这两个基于脑科学的小妙招,未必万用万灵,但能在一些时候,帮助我们缓冲。
说在最后:
带娃哪有不发脾气的呢?尤其家里孩子多的,“鸡飞狗跳”难以避免,都有崩溃的时候。偶尔吼一两声,没那么严重。
重要的是——
🌈转变视角:孩子哭闹,并不是在跟我作对,只是他们还不会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。
🌈提升认知:相信事情总有解决方案,难搞的状况不会一直存在,孩子也是在不断“进化”的。
这样做,能让我们心态更积极。